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生死腦

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

最近由天下雜誌出版的新書:《生死腦》是由認知神經科學家 茂木健一郎 所寫的對於大腦、意識與生命意義的反省作品。書中從作者深厚的腦科學基礎出發,進而思考人的存在、豐富的意識、生死與宗教等等神秘難解的終極問題。作者從反省自己的人生,帶領著讀者也踏上探索自己生命的旅程。

本研究群的Director,同時也是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 洪裕宏 教授,亦受邀為此書寫了一篇深入淺出的推薦序,在下面與大家分享:

同時附上這本書的介紹網頁


生死、心靈與腦
洪裕宏(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接到天下雜誌出版公司編輯邀請為茂木健一郎的《生死腦》中譯本寫序時, 我覺得與作者似曾相識。查了一下資料果然發現茂木健一郎與我都出席二○○二年在西班牙巴塞隆那舉行的國際意識科學學會 (Association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 第六屆年會。茂木健一郎服務的 SONY電腦科學研究所每年都派了七、八人參與國際意識科學學會年會, 並發表研究論文。後來在牛津大學與拉斯維加斯年會,我都邀請他二○○八年到台北來參加第十二屆年會。可惜在我主辦國際意識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沒有再見到他帶研究團隊到台北來。 

科學家的浪漫反思 
  本書是一個研究意識經驗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的浪漫反思。就如作者自己的再版後記所言:「是一本個人從人生的角度抒發自己的熱情、悲傷與歡樂情感的書。」是一個不願悖離腦科學學理, 卻又深為意識經驗如何由腦作用產生的無解的謎所困擾的科學家, 暫時逃離研究室的桎梏而發出的個人體驗。這不是科普書,也不是哲學書,更不是人生哲理書。 
  因為作者的腦科學基礎深厚,當他在述及生死、宗教、與超越性議題的時候,,不會讓人覺得是怪力亂神或漫無邊際的玄想。這真是本引人入勝的書。為了寫序, 我讀了兩、三遍, 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什麼是意識經驗? 作者指的是感官經驗如視覺、味覺、聽覺、觸覺與嗅覺,以及情緒 (emotion)、夢境的感覺等。這是認知神經科學的標準定義。作者認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合理的科學解釋, 雖然我們仍不暸解腦如何產生意識經驗。 
  對作者而言,關鍵問題在於意識經驗的感受性或感質 (qualia)。例如,當你看到紅色蘋果時,你有紅色蘋果的視覺經驗。你會感受到那個經驗。你腦中的視覺皮質區 (visual cortex) 如何產生紅色蘋果的質感經驗?作者認為,腦科學仍然無法解釋灰白色的腦皮質層如何產生多彩多姿的意識經驗。這個科學仍然無解之謎,激發了作者許多發人深省的人生的探索。 

超越語言的感質 
  最引發我共鳴的是,意識經驗中的感受性似乎是相當私密的東西,超越語言所能表達。我們都有共同的經驗,即常常苦於無法充份表達經驗感受,經驗的感受性似乎遠遠豐富於語言所能描述的。因此,我們窮其一生累積了大量無法言語表達的感受,這些感受性隨著生命逝去而永藏宇宙一隅, 成為永世的秘密。 
  作者討論了哲學家布洛德 (C. D. Broad)頗具深義的主張,認為「人類意識與生俱來就可以認知整體世界的所有事物。為了生存才保留其中一部份,而將不必要的全部刪去。」因此,即使腦未接收到任何外來刺激, 也有可能在瞬間認識宇宙萬象。 
  這種說法為人性中的神性提供基礎,作者認為是宗教情懷的根源。這讓我想起德國理性論哲學家萊布尼茲 (G. W. Leibniz) 的單子論 (monad)。每個心靈都是單子,沒有窗戶 (與外界無互動) 卻映照全宇宙。心靈絕對孤寂卻又包含了全宇宙。這種一即多 (One is many) 的思想也出現在另一個德國哲學家史賓諾沙 (Spinoza) 的著作。史賓諾沙認為世界只存在一個我 (The One), 個別人類只是這個宇宙大我的一部份。全宇宙是一個大心靈,人類個別心靈其實只是大心靈的部份。有形生命與心靈到底有何關連? 生存是否反而侷限了心靈存在的可能空間? 
  死亡是否只是這個侷限性的消滅?是否代表心靈個體返歸宇宙精神整體?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沒有系統性,也沒有嚴格的邏輯,但是卻有十足的腦科學依據, 也有創意十足的個人式、文學式的抒發,觸及廣泛的人生與哲學的省思。當你想拋開瑣碎俗事、遠離喧囂時,本書是好伴侶,帶你進入另一種旅程,思索種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2009 Nexus of Consciousness. Powered by Blogger Blogger Templates create by Deluxe Templates. WP by Masterplan